巴赫十二平均律 第二首(第一卷) BWV847
演奏:波利尼
《平均律钢琴曲(BWV847)》是一首三声部赋格,本曲由三个部分构成:呈示部(1-10小节,c小调-g小调-c小调);展开部(11-19小节,降e小调-降b小调-f小调-c小调-g小调);再现部(20-31小节,c小调)。
呈示部的开始是从c小调,基本动机是由10个音组成的,具有鲜明的特点,多样的结构,清晰的节奏。主题是由前奏曲的节奏演变而来的,设计很巧妙;动机从主音开始,经过装饰后过渡到属音上,而第二个动机也是从主音开始,结束在三级上,是对基本动机的变化模仿,第一个动机是提问的形式好像是在问你吃饭了吗?第二个动机则是肯定地回答我吃过了。这就是一个对答的形式,在节奏上是对主题的扩大和补充,在旋律形态上与主题形成倒影,一问一答,接着主题在第7小节的低声部又一次出现,乐曲回归c小调。此曲子的最大特色是十六分音符的连奏和八分音符的跳跃相结合,在13-19小节中插部的变化和丰富让曲子更有推进感,而主题和对题分别在三个声部、左右手分别出现,主题,对题,插部,倒影这几种音乐形态极大地丰富了曲子的内涵和层次,音响效果更好了,20小节的主题回到高声部,中声部和低声部是对题,22小节是一个较为大形式的插部,是前面部分的综合发展和展开。
展开部在26小节之后,采用了缩减的方法,只是将主题引入,不再有答题,低音声部由主调主题开始,主题出现后又引出了一个终止式,这个终止式是一个主持续音,高声部又进入了主调主题里,最后结束在主题的结束音上。
这是一首很有研究意义的赋格,全曲从一个小二度出发再发展,以c小調为基础,用一个简单的素材作为主题并贯穿全曲,后续发展都在这一主题形成新的对题,在调性、和声、曲式、不断变化发展,既有统一的完整性,又在不断发展不断扩充或者缩减材料,在变化和对比中不断完善自己,使全曲更加统一,又富有变化和对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