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返回B站视频无水印解析工具

致敬“大先生”——9.竺可桢

点赞过12,继续更新
竺可桢生于1890年3月,他的童年适逢国家贫弱、外强欺辱的时代,自小养成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强意识。小学三年级时,语文教师要求学生用“苦”、“甜”两字造句,他提笔写道:“丧权辱国最苦,国家富强最甜。”这种思想情感贯穿了他的一生。当他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生,赴美国伊利诺大学留学时,考虑到中国以农立国,发展农业至关重要,便毅然选择了农学为主修方向。1913年毕业后,他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研究气象学,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。学成回国后,他希望通过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来振兴中华,以报效祖国。他先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、东南大学等校教授,中央大学教授兼地理系主任,浙江大学校长、中央研究院评议员、院士、气象研究所所长。1929年起,他连续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、理事长、名誉理事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、学部委员、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,并当选为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。
   作为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主要奠基人,竺可桢一生从事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,取得了彪炳千秋的业绩。在回国后的前段任教期间,他言传身教,经常带领学生赴野外进行地质考察,观测气象,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地理学和气象学家。1927年,他应中央研究院聘请,在南京筹建气象研究所。次年出任所长,在他的领导下,当年建成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气象台——北极阁气象台。竺可桢热爱气象事业,处处为人师表,每天总是第一个在黎明时分到达台上。他以气象研究所为中心,致力于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和筹划,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,先后开展了高空探测、天气预报等业务,整理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,并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科研学术论文。在科学研究中,竺可桢始终脚踏实地、把广阔的大自然作为自己的实验室,每年都要到野外实地考察考察若干次,把观测到的气温、风力、云量,以及物侯气象等仔细记在日记本上。建国以后,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祖国大地。他的观测日记一直记到1974年2月7日逝世的前一天。竺可桢穷其一生心血所撰着的重要研究成果:《中国气候区域论》、《中国气流之运行》等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,并因此被称为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。他的《看风云舒卷》收录了竺可桢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随笔、日记等,让后人从一个侧面了解了这位被誉为20世纪“最值得敬仰”的杰出科学家。
前往BILIBILI(B站)播放
  • 来自:106.85.39.194
  • 时间:2023-08-31 18:10:04
  • 网址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vg411p7xa